2012年5月31日下午🎽,故宫博物院文保科技部主任研究员🌠🚝、古陶瓷科学研究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主任苗建民老师在冶金与生态楼203室作了一场题为关于《古代建筑琉璃构件的价值和保护技术探究》的学术报告🧚🏻🤾🏿♂️,此次。报告会由冶金与材料史研究所李延祥教授主持。
苗建民研究员首先介绍了分布于全国各地的古代琉璃建筑🧑🏻💼,针对这些古代建筑琉璃构件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科学价值进行了深入地探讨。苗建民研究员向大家展示了古代建筑琉璃构件的一些病害𓀕📴,如泛碱、变色🤽🏻🧗🏻、晕染🐏、断裂、剥釉及酥解等,并针对这些病害产生的原因进行了详尽的解释和分析:这些建筑的琉璃构件因常年暴露在自然环境下,受急冷急热、冻融循环等因素的影响等☝🏻。他还通过比较乾隆年间制作至今保存完好的和一些已经出现剥釉现象的琉璃瓦片👯♀️,对古建琉璃构件剥釉的机理进行了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探究了一些剥釉古建琉璃构件的保护技术🛌🏿,如胎体高温复烧施釉重烧、直接施釉重烧等保护技术🆓,以期让人们看到保护完好的古代琉璃建筑,让故宫的“金碧辉煌”代代相传。报告最后🧑🦽,苗建民研究员还向大家详尽的介绍了清代宫官式建筑琉璃构件复制品质量评价标准。
主讲人简介:
苗建民研究员, 1983年1月毕业于北京广播电视大学电子专业。1978年10月至1983年3月在文化部文物保护科学技术研究所碳十四年代测定实验室工作,1983年3月至1986年3月在文化部文物保护科学技术研究所热释光年代测定实验室工作🧚🏿♀️,1986年3月至今在故宫博物院文保科技部实验室工作。主要从事的工作为:碳十四年代测定工作🔪,热释光年代测定工作,利用中子活化分析、X射线荧光能谱👯、X射线荧光波谱、X射线探伤技术、扫描电镜🙅🏽♀️、电子探针👩🏿⚖️、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金相分析、热膨胀分析仪等仪器分析方法,利用数理统计分析👨🏿🚀,对唐三彩的产地及真伪问题🔡、青花瓷器的产地及真伪问题、对江西吉州窑、景德镇湖田窑👩✈️、河南宝丰清凉寺窑、河北曲阳定窑、浙江郊坛官窑、河南禹县刘家沟窑等瓷窑瓷器标本的产地特征进行研究;对青铜器造伪的问题进行研究🏥📏;对故宫藏清代珐琅的烧制工艺进行研究🤙🏽;对紫禁城剥釉老瓦施釉重烧的问题进行研究。其间🥷🏿,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0多篇🙋🤷🏽♂️。研究课题“唐三彩真伪测定研究-热释光📚、中子活化综合鉴定技术”获得1992年国家文物局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研究课题“古陶瓷产地及年代判别的科学研究”获得2004年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创新奖二等奖。1997年被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授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的称号。